文 | 美物计
曾读到过这样一首小诗:
待我了无牵挂,从此归隐天涯,深山老屋为家,远离都市繁华,忙时修篱种花,闲时听雨品茶。
想象着真的有一天能够归隐,
便忍不住心生向往。
俗尘琐事,是是非非,
尽数抛于脑后,
离开钢筋混凝土的世界,
拥抱内心的安宁。
人群太吵了,我想去隐居,
去山居小院观星探幽,
去清幽古寺寻觅心安。
隐于山,隐于庙,
隐于烟火日常。
01
小隐,隐于山
人和山在一起,便是“仙”,
仙境不常有,山境却多见,
所以,最美好的生活,
大抵便是你我暮年,山居小院。
国人皆爱山,
千年前陶渊明念着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
开荒南野,返璞归真;
宋代杨万里幽居山中,
写下“柴门疏竹处,茅屋万山中”,
且听风吟,且观夏蝉。
今人爱山,
可雅致,亦可清闲。
寻一方小院,
春日赏百花,夏日觅清凉,
秋日食百果,冬日雪漫天,
感受四季的变化,
顺其自然,自在舒畅。
在山中隐居,时间是缓慢的。
暮年蒋勋放下城市生活,
到池上村落居住,
在这里,他不用急着做什么,
可以写作、画画、散步、发呆,
可以吹吹风喝喝茶,
也可以听着雨读读书。
在任何时间,做任何想做的事情,
大概便是向往山居生活的理由,
将寻常日子里的不如意抛之脑后,
不去强迫自己,
风来听风,雨来听雨,
静心养性,如此甚好。
所以,在山中隐居,
实际上是心的返璞归真。
与山水为伴,心中自然清净,
见山水方能见自己,
见自己方能参禅道。
得闲的时候,去山里小住一段时间吧,
无需个把月,三五日即可,
得恬静,怡性情,
为平凡却处处有烦恼的日子,
增添一抹闲趣。
02
中隐,隐于庙
很喜欢这样一句话:
“可得解脱处,
唯山水间,与神佛前”。
若隐居山中是心灵的返璞归真,
那么隐于寺庙,
更像是为灵魂找一处“避难所”。
在成都工作的朋友,
闲暇时很喜欢去文殊院小坐,
点上一壶盖碗茶,
或是抄几张经书。
被问到原因,她说:
“在寺庙里待着,即使什么都不做,
心里也能轻松很多。
也不是特意去修身养性的,
只是想离生活中的破事儿远一点。”
忙不完的工作,
无法稀释的精神压力,
让人忍不住向往自在生活,
但往往腾不出时间、兜里没钱。
能为人们提供“紧急避难所”的,
唯有走入寺庙,
在禅意中短暂修行。
千余年前,唐代诗人李涉,
或许有同样的感悟。
整日昏昏沉沉的生活,
像困在梦中,麻木且不真实。
意识到美好春景即将逝去,
他终于强打起精神,举步踏入鹤林寺。
与路过的僧人闲话几句,
听师父轻吐禅语,
看着眼前的竹林和幽径,
忽的,他如梦方醒,
于是写下这首小诗。
终日昏昏醉梦间,忽闻春尽强登山。因过竹院逢僧话,偷得浮生半日闲。——《题鹤林寺僧舍》
每个人都需要一处静地,
用来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。
或许第二天烦恼尚在,
但紧绷的心弦总能松弛片刻,
给自己一刻喘息,
隐于寺庙,觅得安闲。
03
大隐,隐于市
常听到一种说法,叫
“手持烟火以谋生,心怀诗意以谋爱”。
生活,诗意与烟火并存,
在俗常里,亦有清欢。
曾经以为只有身处幽静,
才算得上是隐居,
后来才渐渐明白,
人间烟火,柴米油盐,
一蔬一饭,一朝一夕,
只要心有净土,
处处皆可归隐。
在生活中隐居,
无需安静的环境,
车水马龙的街上,角落里,
有三花猫正在打鼾;
春盛夏萎的海棠花瓣落下,
秒速五厘米,落地声悄然。
去街上走走,看来来往往的行人,
观世间百态,品人间悲喜,
不与人群扎堆聚集,
不与旁人议论是非,
知世故而不世故,见众生而知众生。
在生活中隐居,
也不必一味追求雅致,
一日三餐,四方食事,
用心吃好每一顿饭,
不将就,不糊弄,
用柴米油盐,
烹调出寻常生活里的小幸福。
学会在生活中隐居,
便能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。
出门前,把皱巴巴的衬衣熨好,
整整齐齐,干干净净;
窗台上,养几盆嫩绿的盆栽;
走在路上,时不时抬头看看天,
不要急着赶路。
这般诗意的世界,
很简单,
不过是多关注生活的细节,
将日子过得讲究些;
也很难,
需要一颗愿意好好生活的心。
所以,大隐隐于市,
是心隐,是归于本心。
在心中保留一片精神自留地,
便是隐居的最高境界。
你我暮年,隐入尘烟,
居于山,藏于庙,
隐于烟火日常。
把自己同尘世隔绝开,
心安即是归处。
版权声明: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wmuqi.com/shuoshuo/gxss/102050.html